兰州市体育局

tyj.lanzhou.gov.cn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6-09-02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促进体育消费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扩大和提升健身服务市场的内涵及品质,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品牌赛事表演活动,培育具有兰州特色的运动休闲和娱乐新兴产业,拓展和延伸体育相关产业链,逐步涉足体育用品制造业。以不断加快推动市体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促进推动作用,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供需对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体育消费内生动力。

  ——需求引领,创新驱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体育消费观念,推动体育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创新,有效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融合发展,产业联动。推进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等相关行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消费空间。

(三)主要目标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基本建成市级体育中心、县区级综合体育场馆、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村级活动场地四级体育设施框架;全面提升和改善运动校队教学训练场地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分布合理便捷,健身设施管理先进有效,使我市基本形成包括大众健身、运动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销售、体育科技咨询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

2020年的主要目标: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省前列。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48万人。

——初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

2025年主要目标:

——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亿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60万人。

——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中等水平。

——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体育休闲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结合我市独特山水人文,积极构造“中心带动,两岸延伸,南北共建”的健身休闲产业格局。中心带动即发挥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等主城区人口密集、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开展适宜普通民众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育群众健身休闲市场,打造市民日常体育健身休闲的核心区。充分发挥我市黄河两岸延伸资源优势,依托达川三江口湿地公园景区、百合公园、体育公园、马拉松公园、什川梨园等景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两岸休闲运动带”。结合我市南北两山独特山水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南北两山“山地休闲运动带”。积极发展西固区、皋兰县的冰雪产业项目,形成永登县公路自行车、榆中县登山、七里河区山地自行车越野、城关区、安宁区城市体育休闲新业态、兰州新区、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户外大本营为主的体育休闲综合服务园区,不断优化全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

——积极做好市县(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市县“五个一”工程和社区行政村体育广场。做到市级建设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公园和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单项运动场馆、一个综合全民健身馆。县区建设一个综合体育场馆、一个体育公园、一个户外运动基地。乡镇建设一个全民健身馆、一个文体广场。社区和行政村建设一个体育广场。基本形成市级、县区级、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框架。

——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盘活存量资源,改造“出城入园”现有的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千方百计筹资筹工,不断打造乡镇(村)、街道(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精品工程。继续在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社配套建设室内健身活动室,从2016年起,在县区每年配套建设2-3个足球场地,在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社每年配套建设至少5个笼式足球场地,在学校、街道社区配套建设至少10个五人制足球场地。到2020年校园足球学生参与率达到80%,发展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20所,建设240所市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各县区要有计划、有步骤抓紧村级和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做好全民健身场地的建设和器材配套工程。全市每年争取在街道社区及村社建设配套全民健身场地200个,力争2015年全市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覆盖率达到85%,全民健身路径在街道社区覆盖率达到100%2016年全市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覆盖率达到95%,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全面实现体育健身场地在社区、行政村的基本全覆盖。

(二)创新发展体育赛事表演产业

——不断提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努力办成国际一流赛事。充分利用在现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等单项运动协会的职能,在各县区成立各项目的俱乐部,以俱乐部为依托,积极探索体育社团组织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的道路,并以此探索我市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路子,促进我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在积极申办国内省内大赛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如武术、山地汽车等具有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传统体育大赛,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赛事品牌,提升本土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赛事举办目录,在举办和承办一系列体育赛事的同时,转变办赛模式,积极创新办赛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举办赛事。并努力拓展与体育竞赛表演业相关的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经纪、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等行业,大力培育我市的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

(三)着力培育发展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

——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体育用品大卖场、网络销售等先进销售模式,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使体育用品销售业在传统销售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利用兰州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吸引运动服装、健身器材生产等企业在兰落户,并重点扶持和鼓励这一行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我市的经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点。

(四)全力支持发展体育培训产业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培训,积极发挥有关体育协会、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

——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规范和引导体育系统内的社会办学、办班,对现有的各类武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培训机构的办学、办班条件和师资力量进行检查,加大督导和监管力度。 

(五)重点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

——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业经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营方式向集团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职业体育运营、咨询评估和体育中介市场,加快实现场馆资源集约化、赛事运作国际化、体育管理专业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体育服务业的投资,使社会体育服务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一个有益补充,并实现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别经营。大力发展和推广体育服务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积极培育兰州市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努力提升兰州体育服务业的品牌,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六)突出发展体育彩票业

——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品种、丰富玩法,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发行模式,不断挖掘丰富体育彩票的体育文化内涵,提升体育彩票的影响力,扩大体育彩票的参与面,到2020年,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40亿元,到2025年,体育彩票销售达累计达90亿元。

——根据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订符合兰州实际的有关体育彩票管理规章、制度,为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彩票市场奠定法律基础,做到发展和管理体育彩票有法可依。

(七)积极引导发展体育传媒产业

——充分发挥体育传媒产业在扩大体育文化交流、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打造体育品牌、吸引体育赞助等方面的作用,拓宽体育传媒传播渠道和营销渠道,在现有市级媒体的基础上,打造本土体育传媒品牌,提升体育产业的综合效益。

(八)努力探索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产业

——依托全市现有的体育公园等场馆资源,积极引入市场化经营运作机制,探索体育部门与高校、企业共同建造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以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为主,开发多样化的体育场馆服务,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等体育场馆服务产业。

——加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功能,向群众提供丰富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逐步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九)联动发展相关产业

——从纵向上,促进体育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动,既带动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建筑业(各类运动场、馆、池)、运动器具业、运动用品业、运动服饰业等,同时拉动后向关联产业,如体育经纪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等的壮大。

——从横向上,加强体育产业与“左右岸”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商贸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等产业的融合,实现跨界开发,打造体育文化创意、体育传媒等新兴业态。

三、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把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财政总体安排。加强对政府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由市体育局负责项目的审定,由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管理,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培育体育品牌赛事,推进高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及设施向社会开放等工作,带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县(区)也应根据需要安排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也可以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体育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二)完善税费政策。

按照国务院《意见》,依照税收相关法律,落实体育企业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14年公布)的创业项目,可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政策,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从事文化体育业的企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体育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定期给予减免。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公益型社会团体向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等捐赠,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等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或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对企业、个人通过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公益性组织捐赠支出,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予以扣除。对于境外捐赠的实物,涉及进口环节税收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减免税。

(三)强化金融支持。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完善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体育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进银体合作,探索开发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

(四)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

将公共体育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纳入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对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支持。严格落实本地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有关规定确保群众健身类公共体育设施与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及时交付使用。已建成住宅小区无公共体育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具备条件的,要通过改造等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已建成住宅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和存量房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1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目标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确保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广泛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加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大力支持形式多样的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广泛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效果,引导广大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

()完善统计监测

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实现各有关部门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利用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平台,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统计监测,准确掌握本市体育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组织开展体育产业调查,加强对体育产业主要领域发展特征、趋势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提供决策依据。

(四)加强体育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各县区要加强城乡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提高利用率的原则,编制和实施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免费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和落实服务规范、安全管理、维修保养等制度,保证公共体育设施正常使用。体育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依法投保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

(五)法律法规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体育彩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根据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订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并在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排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部门

时间进度

1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赛事举办目录。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2

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体育用品大卖场、网络销售等先进销售模式,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

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3

积极发展冰雪产业,形成登山、山地越野和冬季雪地运动体育休闲综合服务带。

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体育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生态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4

不断提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5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培训,积极发挥有关体育协会、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

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6

依托全市现有的体育公园等场馆资源,积极引入市场化经营运作机制,探索体育部门与高校、企业共同建造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

市体育局、市文广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7

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品种、丰富玩法,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发行模式到2020年,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40亿元,到2025年,体育彩票销售达累计达90亿元。

市体育局、市彩票管理中心、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8

利用兰州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吸引运动服装、健身器材生产等企业在兰落户。

兰州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合局、市体育局

2015年启动

9

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10

每年争取在街道社区及村社建设配套全民健身场地200个,继续在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社配套建设室内健身活动室。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11

盘活存量资源,改造“出城入园”现有的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继续在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社配套建设室内健身活动室。

各县区政府、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12

千方百计筹资筹工,不断打造乡镇(村)、街道(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精品工程。逐步在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乡镇村社配套建设笼式足球场。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13

依照税收相关法律,落实体育企业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14年公布)的创业项目,可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从事文化体育业的企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

市地方税务局、市物价局、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14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体育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建设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15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目标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2015年启动

16

建设足球场、足球学校

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持续实施

17

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

市体育局、县区体育文体局

持续实施

18

加强体育产业统计,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统计监测,准确掌握本市体育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市统计局、市体育局

2016年启动

19

积极发展汽车、摩托车山地训练营

兰州新区

2016年启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