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体育局

tyj.lanzhou.gov.cn

兰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
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3-02-24浏览次数: 字号:[ ]

为全面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体教融合,创新体教融合工作运行机制,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实现青少年体育和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加快中小学校与各级各类体校及社会体育组织全方位合作,打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渠道,逐步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开展督导考核,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有效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

二、实施内容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1.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会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发展,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应对方法的普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各县区政府)

2.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面落实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3.体育和教育部门加大融合力度,充分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时因地拓展活动形式和内容。将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体育主题的冬夏令营活动,大力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激活学校体育特色,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4.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体质监测、专项运动技能测试和日常参与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将学生体育课程及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规范记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评定等级,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探索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评价,在中等职业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5.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联合制定青少年体育竞赛年度计划,共同规划、组织和管理年度计划内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市级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和管理省级及以上比赛组队参赛工作,有效整合青少年体育竞赛资源,统一管理、统一选拔。制定和完善规范的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加强我市运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

6.教育部门牵头,体育部门配合,全市每3年举办1次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各县区每2年举办1次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春季或秋季运动会,幼儿园举办特色趣味项目运动会。完善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跨区域(校、县区、市)的三级青少年赛事体系,探索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办赛新模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7.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评定在校师生运动水平等级和裁判员等级,体育、教育部门加强指导和管理,统一标准,共同认定,增强权威性和严肃性。(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

(三)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8.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体育、教育部门联合重新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进行1次传统特色学校评估命名,争取到2025年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达到180所。定期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训,为学校提供高质量专业训练和指导。统筹项目布局,建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各县区每年组织举办1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展演活动,选出优秀项目参加每2年举办1次的市级展演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

9.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运动队和业余训练队伍,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市队校办,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教育和体育部门给予体育后备人才招生政策、资金及专业指导等方面支持。(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10.体育和教育部门统筹谋划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项目布局,重点发展“三大球”、基础大项、优势项目、民族传统特色项目等体育项目。建立健全“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相同项目的小学、初中、高中按6:3:1比例布局,组成对口升学单位,逐步解决我市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断档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四)加强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建设

11.筹建兰州体育职业学院,立足兰州,面向西北,以全日制体育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完善全市体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职业人才。加强在青少年体育科研和决策咨询方面的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学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依托市体工大队和市体校,争取“十四五”期间组建“三大球”专业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12.将少儿业余体校建设纳入当地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划,支持各县区恢复或重建少儿业余体校,力争每个县区至少有1所少儿业余体校,体育部门负责配备相应数量的教练员,每所少儿业余体校设立1-2个项目开展业余训练。在符合市与县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有关规定前提下,结合实际需求及财力情况,由同级政府给予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经费支持,训练竞赛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在训学生的入学、升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灵活安排课程,保障学生相对充足的训练时间。(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13.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实行共建共管,体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保障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确保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体校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提升训练效益,努力把体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青少年体育运动示范基地、全民健身培训服务基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14.保障体校教练员和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待遇,将体校文化课教师培训纳入国培和省培计划。保障体校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在继续教育、学科优质课评选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按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印发的《兰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落实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课后延时服务、课外训练和组织体育活动时的补贴。运动员伙食费标准按照省财政厅和省体育局核定的标准执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五)推进社会体育组织融合发展

15.鼓励普通中小学校成立各项目体育社团,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成立青少年俱乐部。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进学校开展指导、培养和训练等活动指导,建立“学校+俱乐部”的合作发展模式。制定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和条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校园体育和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六)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

16.落实教育部《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号),全面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照国家及甘肃省工作要求,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路径。推动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双向交流,把教练员招聘纳入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17.加强体育专业人才培训,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指导能力。体育和教育部门牵头,各单项体育协会配合,完善体育教师和裁判员培训制度,支持基层体育教师担任各级体育竞赛裁判工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18.探索在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将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岗位名称、等级执行国家和甘肃省相关规定。建立学校体育教练员与体育教师职称贯通渠道。将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培养输送运动员数量、质量和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等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三、强化政策保障

(一)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政策

研究制定体育后备人才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教育和体育部门联合出台体育后备人才升学管理办法,落实体育后备人才入学政策与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招生政策,拓宽优秀运动员升学渠道,多措并举为体育后备人才创造发展空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二)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

推进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及社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及运动队训练创造良好条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

(三)体教融合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将体教融合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相关经费预算使用、绩效评价等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拓展在业务培训、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方面的供给渠道,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投入青少年体育事业。(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四、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兰州市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白喜林  市委常委、副市长

        杨德智  副市长

副组长:马进礼  市政府副秘书长

        淡汉荣  市政府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秘书长:王远顺  市体育局局长

        南战军  市教育局局长

成  员:焦浩雁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万胜  市委编办副主任

张  达  市教育局副局长

杜文艳  市民政局副局长

杨  舒  市财政局副局长

方财林  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

尹  君  市卫健委副主任

曹彦明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何  门  市体育局副局长

杨重霆  城关区副区长

李潇龙  七里河区副区长

李玉秀  西固区副区长

马维龙  安宁区副区长

张喜萍  红古区副区长

卫  哲  永登县副县长

高永红  榆中县副县长

季凡雏  皋兰县副县长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分管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体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对体教融合发展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评估、统一表彰,推动青少年体教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考核机制

强化责任,加强督导,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试点制度,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总结经验,示范推广。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活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常态化机制,实现量化打分、科学评价。(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体教融合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事迹宣传力度,大力传播体育育人故事,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