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代表团参加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总结
发布日期:2015-07-15 字号:[ ]

                                 顽强拼搏  坚定信念  奋勇争先

                                  为实现兰州体育新梦想做出更大的贡献

(兰州市代表团参加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总结 )

2014年9月19日

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于8月22日在白银市落下帷幕。兰州体育代表团肩负全市人民的期望,怀着为兰州争光的坚强信念,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圆满完成了参赛任务,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书写了兰州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新篇章。

一、圆满完成甘肃省第十三届运会参赛任务,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 

本届省运会是我市与其他各市、州竞技体育实力的一次较量,也是对兰州形象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届省运会,我市代表团共计214名运动员参加了10个大项、165个小项的比赛。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大力弘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精湛的竞技水平,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全面展示了兰州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总结分析我市代表团在本届省运会上所取得的运动成绩,有以下个显著特点

(一)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位列第一,保持了竞技体育领头羊位置。

经过2个多月的奋勇拼搏,我市代表团共获得112枚金牌、61枚银牌、49.5枚铜牌,奖牌总数222.5枚,团体总分4739.5。位列省运会金牌榜排名第一和奖牌榜排名第一,团体总分排名第一的佳绩。共有14人打破了13项甘肃省纪录,其中4人达一级运动员标准。从获奖项目分布看,我市代表团在9个项目上获得了金牌,1个项目保持了成绩,创造了本届运动会最好成绩。 

(二)项目结构有所优化,薄弱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是传统优势项目正常发挥,取得良好成绩。射击、自行车、柔道、摔跤、武术、田径等我市传统优势项目在运动会周期克服了队伍新老交替、队员伤病、规则修改等一系列困难,努力在技战术创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上取得突破,勇夺81枚金牌,占代表团金牌总数的72%,为代表团完成参赛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薄弱项目取得一定的突破和新的进展。跆拳道项目是我市参加本届省运会的重要突破口。我市跆拳道运动员奋勇拼搏,共获得跆拳道比赛12个项目中的6金2铜,为代表团完成参赛任务、优化项目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体教结合开花结果,青少年男子足球实现重大突破。我市男子足球队是上届省运会后,由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协调,市体校派送教练员指导,以城关区华侨学校足球队为基础联合组建的的队伍,他们在运动员年龄小、参赛经验不足、身体对抗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团结一致、打出风格,打出水平,半决赛中战胜东道主白银市,在决赛中战胜了夺标呼声较高的省体校,取得兰州市参加省运会以来的首枚集体项目金牌。

(三)紧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保证公平公正文明参赛。

我们把加强反兴奋剂工作作为备战参赛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实、抓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学习、教育、培训、监督等各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既强化日常监管,又强化经常性检查督促,并层层签订了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同时还加强对训练单位运动队、运动员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引导运动员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观念,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维护和弘扬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本届赛事我市代表团在运动员资格,年龄和兴奋剂方面没有出现任何违纪行为,确保了兰州市代表团的文明参赛。

二、省运会备战工作的三点启示 

体育是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现。兰州体育代表团在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包含着全市体育工作者多年来科学组织、系统备战、把握规律、突破创新、团结拼搏、努力奋斗的辛劳和努力。

(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重视关心、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省运会,市上成立了以副市长戈银生为团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代表团赛事筹备顺利举办提供了组织保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比赛进行安排部署听取训练单位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筹备和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戈银生副市长多次亲临各项目队训练和比赛现场为参赛运动员鼓劲加油。市委、市政府为备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为参加省运会取得成绩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精心组织、系统备战、把握规律、勇于创新,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一是注重“早”字,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第十二届省运会后,我们就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到第十三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当中。在认真总结上届运动会备战参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备战十三届运动会相结合,按照项目结构优化、提高效益的原则,制定了备战工作的计划、规划,在备战的体制机制、项目结构调整、队伍梯队建设、训练组织管理、观念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与实践。

   二是讲求“细”字,做到不疏不漏,细致周到。参加省运会比赛是一项举全系统之力的系统工程,任务繁杂而相互关联,哪怕一件事情安排不周,就可能影响全局。因此,我们围绕战略目标制定下发了《关于包抓参赛单位和参赛项目积极备战十三届省运会的通知》,市体育局机关领导干部和系统各单位包抓项目,深入训练点、对口支持,全员参与,全局动员。重点围绕备战省运会,制定了总体要求,进行了动员和安排部署,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和流程,合理配置资源,众人合力攻关,确保了关键力量用在了关键团队,关键团队产生了关键成果。 

  三是狠抓“实”字,做到统筹谋划,分兵把口。代表团按照“集中领导、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分层指挥、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了严谨、高效的赛时指挥管理体系。代表团领导把握大局,及时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要求,各参赛运动队根据要求制定了自身的管理指挥制度和程序化参赛方案,与此同时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妥善应对出现的新情况,为参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机制,是我们取得成绩的有效措施。

我们先后制定了《兰州市参加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组织工作方案》、《兰州市备战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保障工作方案》,印制了《兰州市代表团成绩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工作手册》。各训练单位在备战期间强化管理、狠抓训练,以训代管、以管促训,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运动员队伍结合起来,大力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求教练员在训练时能跟得上、盯得住、管得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训练,另外在比赛期间各训练单位和各代表队能责任到人、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亲临督战、协同服务,为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总数或团体总分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静客观看待取得的成绩,认真查找分析问题和不足,瞄准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本次运动会是对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检阅。我们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虽然兰州体育代表团获金牌奖牌排名在甘肃省前列,获奖的项目结构有所优化,一些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放眼全国和其他省会城市比较,反映出整体实力仍有差距,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虽然在省内我们的成绩保持领先,但是这些项目发展基础和人才厚度与其他城市相比整体上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取得更大突破和发展,我们还须付出不懈的努力,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是传统优势项目正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我市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上正常发挥,但其他市、州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要继续保持和发展优势,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加倍努力,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项目规律和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在观念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上下足功夫。 

四是在本届运动会比赛中,虽然大多数项目表现优异,但也有少数项目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从技战术表现、赛前形势的预测研判、精神意志作风和临场指挥上都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一些本来有希望获胜的场次,有希望取得的名次,有实力获得奖牌甚至金牌的选手和队伍,或因为赛前工作不细、不实、不到位造成失误;或由于赛前潜意识上的盲目乐观、思想松懈,对困难、挑战和对手未充分估计,未透彻分析,未缜密进行赛前准备而造成失利;或因为对赛时情况研判不准和临场指挥失当,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有失水准,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五是有些项目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成绩下滑比较严重,如田径项目十二届省运会青少年男子甲、乙组女子甲、乙组共计84个小项目参加的运动员42人。比赛获得金牌33枚占金牌总数的39.3%。获得奖牌62枚占总奖牌数的24.6%。总分583分。破8项省记录。而本届省运会田径比赛青少年组共设84个小项目36人参赛,比赛获19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22.6%,比赛获得奖牌44枚占总奖牌数的7.68%。总分394分。相比上届,本届省运会在田径项目上奖牌数和总积分都大幅下滑。

六是训练场馆严重不足,兰州市是全国省会城市唯一一家无条件承办全市、全省、全国单项和综合性运动会的城市,承接赛事都要借助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场馆。训练环境更是如此,市体校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就是因为场馆落后,全国和省级后备人才基地几次评选落榜,市体工大队也因场馆环境受限必须经常赴外地训练。

同志们,省运会已经结束,新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激励斗志,不断进取,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这次省运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以本次运动会为新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兰州体育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进一步探索体育发展规律,促进我市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为实现我市体育腾飞的梦想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